道墟舟中望称山

越州之水如镜清,宵分偶为道墟行。
中田历乱飞流萤,不闻人声闻蛙声。
新芙蕖叶大于盖,扣舷而歌何泠泠。
舟人遥指称山近,乔木十丈参苍冥。
侍郎讲堂高尺五,重席曾传念台经。
星移物换此事辍,异军化为苍头营。
火攻都督亦健者,愚公那得与山争。
沙虫猿鹤共一叹,不知几度惊山灵。
侍郎飘然蜚遁去,首阳故址伤我情。
年来四海为家久,高陵宿莽连云平。
但见称心寺宇遥突兀,暮钟徐动梵火明。
何来寒芒赤于电,将无大金夫人之神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道墟舟中望称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诗的作者是清代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他的生平事迹表明其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它很可能是在诗人游历越州时所作。诗中提到“宵分偶为道墟行”,可见诗人是在夜晚偶然经过道墟时,即兴吟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感慨。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中通过描绘越州之水如镜清、新芙蕖叶大于盖、扣舷而歌何泠泠等景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惬意。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的“不闻人声闻蛙声”更是流露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艺术特色:全祖望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特别是“舟人遥指称山近,乔木十丈参苍冥”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又表达了对远方山林的向往和敬仰。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全祖望作为清代的重要学者,其作品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态度,对研究清代的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 思想价值:全祖望的诗作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人文情怀,体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当代读者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道墟舟中望称山》不仅是一首诗文,更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一个充满哲思和情感的艺术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