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黄绢碑,重书自元度。
翻为孝娥羞,江潮洗不去。
片石岂宿缘,蔡氏多掌故。
曹娥厢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曹娥厢碑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块刻有赞颂曹娥孝行的历史石碑。曹娥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以其对父亲的孝顺而著称。关于曹娥的事迹,史书中有诸多记载。曹娥的事迹在历史上广为流传,尤其是她的孝行被后人传颂不衰。以下是关于曹娥的相关介绍:
生平背景:曹娥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孝女,她的父亲曹盱在一次洪水中遇难。曹娥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不顾艰险,步行寻访了三十里地。她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最终找到了父亲的遗体,并安葬于绍兴市兰亭镇。这块地方后来被命名为“曹娥庙”,以纪念曹娥的孝行。
文化意义:曹娥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她的孝行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许多诗词作品都涉及到曹娥,表达了对她孝行的赞美和敬仰。例如,宋代诗人潘阆的《曹娥庙前秋草平》描绘了曹娥庙前的秋景,而邹浩的《镜湖曹娥墨景枕屏》则通过墨景展现了曹娥的孝心。
艺术价值:曹娥的故事不仅是历史记载,也被艺术家们用来创作艺术作品。如清代诗人全祖望在《曹娥厢碑》中对曹娥进行了诗意的描绘,展现了她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的爱。这些艺术作品不仅美化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曹娥厢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是一块记录古代事迹的石碑,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曹娥的故事和诗文反映了古人对于孝道的重视,这种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