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眢井物,出之四百年。
一朝承天寺,观者何喧阗。
诩为神濩持,用以抒沈冤。
谁知考张霸,近搆自盐官。
其妄且无论,其妖则信然。
无端作此伪,似亦得气先。
何异天津桥,忽为闻杜鹃。
当时数巨公,大半殉烽烟。
玉笥与虞孙,足并文陆传。
降而亭林徒,亦与郑比肩。
遂不复致疑,百口声相沿。
论世适相肖,论人适相班。
志气所感召,诬谩皆机关。
迩来书估船,益复造旧笺。
装潢审行墨,动索十万钱。
不足供一笑,谁考潜邱编。
我昔在三馆,曾见锦线篇。
欲抄竟未果,至今魂梦缠。
何时得此集,侑以所画兰。
缄之示诸子,斯价直琅玕。
苏人造为所南心史旧本索高价不一而足然即系旧本亦属海盐姚叔祥之笔并非所南故物也阎丈百诗盖尝辨之而吾友厉二徵士独以为真则嗜奇之过矣是用作歌以晓苏人兼寄徵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人造为海盐姚叔祥伪作旧本索价不一而足》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此诗通过叙述自己购买旧书的经历,讽刺了市场上的赝品泛滥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作者阎百诗的不满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首联“苏人造为海盐姚叔祥伪作旧本索价不一而足”,直接点明了事件的起因,即苏人造作了一本海盐姚叔祥的伪作旧书,并以此作为高价销售的对象。这里的“苏人造为”和“海盐姚叔祥伪作”都是指伪造的行为。
颔联“然即系旧本亦属海盐姚叔祥之笔并非所南故物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本伪作会被当作真书出售的原因。虽然这本书是海盐姚叔祥所伪造的,但因为它是旧书,所以苏人造作时并未将其视为伪作。这一部分既揭示了苏人造作的动机,也为下文的批评埋下了伏笔。
颈联“阎丈百诗盖尝辨之而吾友厉二徵士独以为真则嗜奇之过矣”,则转向了作者阎百诗,他在百诗中曾经对这本伪作进行了辨别,而厉二征士却认为它是真的,这显然是过于好奇的表现。这里通过对比阎百诗和厉二征士的态度,暗示了他们对真伪的过分追求,可能是出于对新奇事物的渴望,而非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尾联“是用作歌以晓苏人兼寄徵士”,则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用这首歌来揭示市场上伪作泛滥的现象,同时借此向厉二征士表示了自己的不满。他认为厉二征士之所以会将这本伪作当作真书,是因为他们过于喜欢新奇的事物,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尊重和辨别的能力。
《苏人造为海盐姚叔祥伪作旧本索价不一而足》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伪书现象的批判和对知识真实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