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惜别且八年,一旦牵丝蕙江浒。
千里棠阴东粤移,令我豁然消烦暑。
浙东列城虽𥚹小,风俗由来拟邹鲁。
姚州更钟光岳灵,嵯峨三儒踵接武。
烛湖先生杨袁流,本心之传开系谱。
光光文成真天人,拈出斗杓扫榛芜。
梨洲克绍蕺山绪,九流百家互参伍。
此外人物尚如林,前光后辉难悉数。
吏斯邦者岂偶然,漫容俗物恣莽卤。
适从何来得有君,经术世务妙茹吐。
君家世德重宛陵,旧与浙学同门户。
我生瓣香愚山集,硕为执鞭惭惰窳。
当年大用虽未竟,至今遣爱苗江楚。
发抒固应在后人,此日牛刀宁小补。
昨过衙斋窥插架,万轴牙签群玉府。
公馀正不废讨论,仕学何曾相龃龉。
更闻下车麾双旌,先贤祠下首吊古。
忾然叹息文成后,欲为重光旧樽俎。
祗愁此意知者谁,闻声或惊涂毒鼓。
祝君政成广所部,波馀倘得遍吾土。
姚江赠同年施明府檗斋
介绍
《姚江赠同年施明府檗斋》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这首诗,全祖望表达了对施明府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浙东风俗文化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全祖望(1705-1755),字绍之,号谢山,浙江宁波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还是著名的诗文作者和经学家。全氏家族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其家族成员多有成就,全祖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
创作背景:诗中“与君惜别且八年,一旦牵丝蕙江浒。”表明了诗人与施明府分别已久,但两人的关系并未因此而疏远,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对施明府的情感愈发深厚。这种情感不仅源于个人友谊,也体现了诗人对施明府才华的认可和对其人格魅力的钦佩。
诗意解析:首句“与君惜别且八年”,直接点明了诗人与施明府之间长时间的离别。随后,“一旦牵丝蕙江浒”则描绘了诗人重聚的情景,象征着友情的再次连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豁然开朗与消解烦暑的心情。
文化内涵:诗中的“千里棠阴东粤移,令我豁然消烦暑。”不仅描写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施明府的感激之情,因为施明府的到访使得诗人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艺术特色:全祖望在《姚江赠同年施明府檗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例如,“千里棠阴东粤移”中的“棠阴”即指树木的影子,而“东粤”则是地名,这样的描述既具象又含蓄,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美好景象。
社会影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全祖望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清朝时期文人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诗中的许多内容,如对浙东风俗的赞美、对施明府才学的肯定等,都体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理解和推崇。
全祖望的《姚江赠同年施明府檗斋》不仅是一首表达深厚友情的诗歌,也是一幅描绘山水美景和人文风情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诗歌的风采,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于友情、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