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怀古三首 其三 张指挥

孤忠有佳儿,羽林生光辉。
试看蒋陵下,周粟生尚希。
更爱诗思工,如鸿冥冥飞。
中山孙子亦式微,白门世臣张锦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摄山怀古三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三首。其中第三首名为《摄山怀古三首·其三》,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摄山怀古的情感以及对于历史的感慨。下面是对这一作品的详细解读:

一、诗作原文

张指挥使,名照微,字子明,成都人。少时以父任入官,调眉州录事判官,通判杭州。元丰间,知润州。元祐初,知徐州。召为中书舍人,卒于官。有集二十卷。轼每读其诗,想见其为人,真奇男子也。

摄山,在苏州西北二十里,一名西神山。山高数十丈,峭拔如削。下有石坛,周回数丈。旧志云:山上多松柏,秋深霜降,枝叶尽赤,望之如火。今岁秋,余过此,始见之。

江城似赤壁,山城如桂林。欲投人处好,怕宿树边宿。

空翠湿人衣,终朝风雨无歇时。百川急流相冲击,万壑千岩相崩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古来万事东流水,惟有香杉伴幽人。

二、主题解析

1. 自然与人生的对比

  • 壮丽山川与人生无常:《空翠湿人衣》和《终朝风雨无歇时》两联,通过秋天摄山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界永恒不变之美的赞叹,同时暗喻人生的短暂和变迁无常。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篇的哲思深度,也使读者能够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更广阔的人生意义。
  • 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是对于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数事件和人物的超越性评价。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时间的颂扬,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生命循环规律的敬畏之情。

2. 山水与人的关系探讨

  • 自然美景与文人情怀:《江城似赤壁》和《山城如桂林》两句中,诗人将自然景观人格化,赋予了它们鲜明的文化象征和情感色彩。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高度赞赏,也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复杂。通过对自然的赞美,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自然与人的生活状态:“欲投人处好,怕宿树边宿”一句,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寄托自己情感的地方,但又害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状态的深入思考。

三、艺术手法与风格特色

  1. 意象的运用
  • 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自然意象,构建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例如,“空翠湿人衣”中的“空翠”,既是大自然的颜色,又象征着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感觉,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搭配和使用,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1. 语言的精炼与深邃
  • 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往往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同时又不乏深邃的内涵。在《摄山怀古三首·其三》中,他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这种语言的运用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让人回味无穷。
  1. 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 苏轼的诗歌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在这首作品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摄山怀古三首·其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美的艺术表现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创作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