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云巢

满目荒凉境,先年太史庄。
牧童戕杞柳,泉石卧牛羊。
新燕无巢宇,游蜂不觅香。
方平应太息,沧海又成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云巢》是清朝伍凤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荒寂而古朴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和赞美。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满目荒凉境,先年太史庄。
    牧童戕杞柳,泉石卧牛羊。
    新燕无巢宇,游蜂不觅香。
    方平应太息,沧海又成桑。

  2. 诗意解析

  • “满目荒凉境”:这句描述了一种荒芜破败的景色,给人以深深的凄凉之感。
  • “先年太史庄”:暗示了这片土地曾经有人居住,但现在人去楼空,只有历史的痕迹留存。
  • “牧童戕杞柳”:描绘了一位牧童正在摧残杞柳树,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破坏的担忧。
  • “泉石卧牛羊”:泉水旁的石头上卧着牛羊,展现了一种宁静而朴素的生活状态。
  • “新燕无巢宇”:新的燕子没有建巢的地方,反映出环境的荒凉和缺乏生机。
  • “游蜂不觅香”:蜜蜂不再寻找花蜜,说明花朵凋谢,春天不再。
  • “方平应太息”:这里“方平”可能指古代贤者或智者,他的叹息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和悲哀。
  • “沧海又成桑”:沧海变成了桑田,象征着时间的变迁和世事的变化。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牧童”“杞柳”“泉石”“牛羊”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感叹,也有对人事的感慨。
  • 语言简练: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句都凝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1. 文化价值
  • 反映自然观:诗中的“沧海又成桑”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思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 倡导和谐共生: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 启示现代社会:这首诗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咏云巢》作为清代伍凤文的作品,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也在文化价值上给予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