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邑望雁门关

南指重山望雁门,苍然岚气结朝昏。
当春田土皆耕耨,阡陌绵绵古塞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马邑望雁门关》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山河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南指重山望雁门,苍然岚气结朝昏。
    当春田土皆耕耨,阡陌绵绵古塞原。

  2. 诗歌注释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作者的身份和背景,可以推测是在康熙帝执政期间所作。玄烨是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帝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的成就。
  • “南指”指的是向南望去的景象,而“重山望雁门”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西北,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这里的“苍然岚气结朝昏”形容的是早晨或傍晚时分,山间的云雾缭绕,给人以朦胧美的感受。
  • “当春田土皆耕耨,阡陌绵绵古塞原”反映了春天的景象,诗人笔下的田野上,农民正在耕作,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边塞原野。
  1. 诗歌解析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敬仰。它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蕴含着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现代的田园风光与古老的边塞景象相对照,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鲜明。
  1. 诗歌赏析
  • 此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致敬。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的深情厚意。
  • 诗中的“田土皆耕耨”和“阡陌绵绵”等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
  1. 历史文化背景
  • 雁门关作为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上曾多次成为战争和和平的象征。诗中对雁门关的描述,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点的描写,更是一种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事迹的缅怀。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康熙帝的统治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美。同时,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过马邑望雁门关》是一首集自然景观描写与历史文化思考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康熙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