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介绍

道德经是《周易》一书的重要部分,它被许多宗教视为圣经和哲学指导。其中的’第四十四章:道德经’提出了对人生的深刻见解、智慧的方法以及宇宙运行的原理。

这一章阐述了如何通过”反身而诚”来培养正确的态度——从自我出发,并以诚实为原则去与他人交往。同时,它也强调了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善恶必有报应,并教导我们要正直为人和守法行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道德经》的智慧对东方哲学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解

视之不见:一作“视之弗见”。

名:一作“命”。

夷:一作“微”,无色。

听之不闻:一作“听之弗闻”。

希:无声。

搏之不得:一作“搏之弗得”。

微:一作“夷”、“几”,无形。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致诘(jié):思议。诘,一作“计”,追问、究问、反问。

一:本章的一指“道”。

故混而为一:一作“固混而为一”。

徼(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昧:阴暗。

绳绳:一作“寻寻”,不清楚、纷芸不绝。

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无象之象:一作“无物之象”。

惚恍:一作“忽恍”、“惚恍”、“芴芒”、“沕望”,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御:一作“语”。

能:一作“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纪:一作“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