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宵圆月,半宵残酒。
听迟迟、凤城清漏。
刻骨相思,都迸人、五更时候。
更还禁、薄衾寒透。
谁传密耗,空怜消瘦。
旧时香、尚沾衣袖。
银蜡窥人,也曾得、个中情否?
只看来、泪痕同有。
解佩令二首 其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语言文字来记录人类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历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解佩令二首其一作为清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史承谦的《解佩令二首其一》描绘了登大别山时的壮阔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慨。原文如下:“一宵圆月,半宵残酒。听迟迟、凤城清漏。刻骨相思,都迸人、五更时候。更还禁、薄衾寒透。谁传密耗,空怜消瘦。”
诗歌鉴赏:这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变化。诗中的“一宵圆月”与“半宵残酒”形成了时间上的对比,既突出了夜晚的静谧与寂寥,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而“听迟迟、凤城清漏”则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沧桑感。
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登大别山为题,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隐含了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刻骨相思,都迸人、五更时候”一句,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远方亲人或爱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艺术特色:史承谦的《解佩令二首其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清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考力。
《解佩令二首其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读者,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