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四首 其四

才画纤蛾,便携纨扇,浓颦浅笑欢何限。
秋来无日不相逢,凉花露叶深深院。
别酒重斟,别愁难免,絮沾泥后多萦伴。
谁教解缆月明时,无情醉里烟波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四首 其四》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史承谦创作的词作。下面将围绕这首词作展开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风格
  • 作者介绍:史承谦,清代的诗人,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而知名,被誉为“樊美人”。他的诗作不仅艳俗,还兼具骈文的特色,留下了数量庞大的遗诗。
  • 创作风格:史承谦的词作以婉约著称,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使得词的艺术魅力愈发显著。他的词作在情感表达上往往含蓄而深沉,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才画纤蛾,便携纨扇,浓颦浅笑欢何限。秋来无日不相逢,凉花露叶深深院。”
  • 翻译:才刚刚画出细小的蛾眉,便带着轻盈的纨扇,浅浅地笑着,欢乐无边。每到秋季,我们总是相遇,在凉爽的风中,花叶满院子,深深深深深院。
  1. 作品主题与艺术特色
  • 主题:该词主要描绘了一对情人在深院中的相逢、相聚与别离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了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与无奈的心情。
  •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史承谦采用了典型的宋词婉约派技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1. 文化与历史影响
  • 文化价值:该词作为清代词坛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 历史地位:在文学史上,史承谦的《踏莎行四首 其四》不仅是他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朝晚期词学成就的一个缩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踏莎行四首 其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无论是从作者的历史背景还是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来看,该词都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