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潮五古十七首 其七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宋南遂不北,有将而无相。
哀哉赵元镇,牢落南荒放。
误识猢狲王,谪禦鹦鹉瘴。
五年住潮州,间复遭谗谤。
此老终倔强,气作山河壮。
潮人爱居士,既去犹景向。
大书得全字,揭榜讲堂上。
遗址今何存,烟蔓苦难访。
睒睒箕尾光,中夕劳怅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丘逢甲的《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七》是一首描写潮州地方历史与现状的诗作,反映了作者对于当地社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以下是对《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七》的具体介绍:

  1. 背景概述:这首诗创作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丘逢甲正在潮州任职。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他对潮州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不仅提及了鳄鱼的传说,还涉及到历史上的贤使君和独鬼等人物,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潮州丰富的文化背景。
  2. 主题探讨: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潮州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担忧。他指出,潮州虽富饶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鳄鱼的传说可能给居民带来困扰,而贤使君虽然驱走了鳄鱼,但它们仍然反复出现,显示了自然现象的顽强和人类社会的局限。
  3.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炼,意象生动。诗中通过对鳄鱼、独鬼等象征性元素的描绘,以及通过讲述潮州的历史故事,展示了诗人对潮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丘逢甲在诗中流露出的个人情感和对未来的展望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较强的个人色彩和感染力。
  4. 社会影响:《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后世研究潮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诗作的流行也反映了潮州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丘逢甲作为一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5. 艺术特色:丘逢甲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中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为诗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这种艺术风格的运用使得《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七》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说潮五古十七首其七》不仅是对潮州地方历史和文化的记载,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甲午海战后国家动荡时期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