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月,同王户部(乙巳、丙午、丁未稿,清光绪卅一、卅二、卅三年)

一片长安月,随人万里寒。
独怜沧海客,同向越台看。
肝胆光能照,河山影未残。
浮云自西北,惆怅倚阑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月,同王户部》是清代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三年之间。在诗中,丘逢甲以长安之月和人共赏的意象,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

《对月,同王户部》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其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诗中的”一片长安月,随人万里寒”,通过“长安”和“万里”这样的词汇,将诗人的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跨越空间的抒情,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诗中的“肝胆光能照,河山影未残”,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与高远的理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不忘初心,坚持信念的决心。此外,“浮云自西北,惆怅倚阑干”一句,更是透露出诗人的孤寂和无奈,反映了一种时代背景下文人的普遍心境。

在诗歌鉴赏的角度来看,《对月,同王户部》不仅仅是一篇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它还蕴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诗中的“长安”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象征,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和历史沉淀。同时,“月”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常被视为团圆、思念的象征。诗人通过“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哲理性。

同王户部》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在文化层面也有其深远的意义。这首诗作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