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丑秋暮袁山上冢作

重阴罨峰眉,微阳隐林端。
廿载失父儿,来叩劫后山。
披榛拾口磴,未至心已瘅。
茔茔此体肤,乃幸留两间。
墓门草始黄,小溪横一湾。
衰杨振悲风,白日凄以寒。
再拜复长恸,万感摧心肝。
当年慕云水,一壑无犹悭。
生儿百无成,坐任松楸残。
吾父傥长健,青山皆欢颜。
而今抚崖花,但讶泪斑斑。
浮生竟安止,掩涕听绵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丑秋暮袁山上冢作》是清末诗人王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深入介绍:

  1. 诗人背景
  • 生平简介:王易,字次白,号铁君,江苏常州人,清末民初时期的诗人。据传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以诗文自娱,其诗多表现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文学成就:王易的诗歌创作以古体为主,尤擅五言古诗,其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追求自然朴素,意境深远,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诗作原文
  • 诗句解读:《重阴罨峰眉,微阳隐林端。廿载失父儿,来叩劫后山。披榛拾口磴,未至心已瘅。茔茔此体肤,乃幸留两间。墓门草始黄,小溪横一湾。衰杨振悲风,白日凄以寒。再拜复长恸,万感摧心肝。当年慕云水,一壑无犹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暮色中,登上墓地的情景。首句“重阴罨峰眉”,形容天色阴沉,仿佛连山峰也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微阳隐林端”则透露出一丝微弱的阳光透过林梢。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二十年来因失去父亲而深感悲痛的心情,以及对逝者墓地的景仰。最后一句“当年慕云水,一壑无犹悭”,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渴望。
  1. 诗作赏析
  • 情感表达:整首诗通过对秋夜墓地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与孤独感。王易通过简洁的语言,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 艺术特色:该诗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练,意象鲜明。尤其是对于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如“重阴”、“微阳”、“衰杨”等,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思想内涵:王易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景物描写,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它让人深思生命的无常与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末民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王易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丁丑秋暮袁山上冢作》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历代文人对其诗歌的评价都颇高。如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就曾高度评价过王易的诗歌:“余于王氏集中,见其情韵深厚,意蕴绵邈,非仅以绮丽为工”。这些评价不仅肯定了王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反映了他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王易的《丁丑秋暮袁山上冢作》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夜墓地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易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应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