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绣暖丛台西,邺城荡荡天与齐。
高台美人留不得,伊谁永卧邺城北。
石马荒寒狐兔走,叱吒笙歌复何有。
馀香一旦尽诸姬,遗臭千秋在人口。
奸雄弄国如弄丸,排风驱电万马奔。
能呼虎士作鹰犬,直以禹域为丘园。
何图大命等秋蟪,钧天未了空沉醉。
舞女犹传赵国声,宫人频话开元事。
邺城终古草离离,过客愁闻班马嘶。
世情转烛尔复尔,覆车不毖来无已。
仗剑争寻大泽蛇,合围正逐双飞雉。
本来棋局何亏成,盖威予圣天所惩。
横槊雄风顾安在,况乃孱郝当其庭。
何用此生狗脚朕,如鸟投罗兽投阱。
始知黄屋拥金根,不及青蓑泛烟艇。
驱罢车驰邺城下,七二冢存真孰假。
祇恐山灵软笑人,相携共对漫漫夜。
邺城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邺城行》:历史与文学的交融
邺城,这座历经春秋至北周1200年辉煌历史的古都,如今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淹没。然而,它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邺城的兴盛时期,从汉唐到北周,其地位一度达到顶峰。
邺城的历史地位不仅仅在于政治和军事,更在于它的文化艺术氛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这是由三曹、七子等文人群体共同推动形成的文学流派。建安文学以曹操为代表,他不仅在政治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文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曹操的孙子曹植,在邺城期间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的文采飞扬,显示出非凡的才华。
邺城不仅是文人聚集之地,也是佛教乐土。据史料记载,邺城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和影响的佛教寺庙,如永宁寺等。这些寺庙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精神慰藉,也为邺城的文化艺术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邺城作为历史上的军事要塞,曾经历过无数的战火洗礼,但这种经历也激发了当地文人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随军出征和宴会上文人之间的诗歌唱和活动,展现了邺城文人面对国家大事时的豪迈情怀和文学才华。
《邺城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通过对邺城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再现,不仅展现了邺城的文化风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得以一窥邺城昔日的繁华景象,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在邺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历史的痕迹。《邺城行》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写,它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是对一个文化高峰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