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辛卯九月十九夜雨

秋霖曾赋。
自中年后,渐减愁趣。
连宵到晓何事,向孤镫外,敲窗摇树。
料是无眠惯听,更凄切蛩语。
蓦记起、飘箔红楼,点点声声断肠处。
残花落尽泥沾絮。
总教天、漏尽何须补。
闲情已自难耐,争得管、酒帘花橹。
睡也休休,侵晓冲门、一段寒雾。
只怕到、丝鬓重青,早又潇潇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闿运的《雨霖铃》是一首描写秋夜雨景与个人感受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介绍
  • 王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晚年赐翰林院检讨,有《湘绮楼诗》《楚辞释》《八代诗选》等作品。王闿运是晚清时期的文人,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其中尤以词作著称。
  1. 诗词原文
  • 雨霖铃·辛卯九月十九夜雨
    秋霖曾赋。自中年后,渐减愁趣。连宵到晓何事,向孤镫外,敲窗摇树。料是无眠惯听,更凄切蛩语。蓦记起、飘箔红楼,点点声声断肠处。残花落尽泥沾絮,总教天、漏尽何须补。闲情已自难耐,争得管、酒帘花橹。
  1. 创作背景
  •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这是王闿运在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下所作。词中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惆怅。这种心境在古代文人中并不罕见,许多文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王闿运的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共鸣性。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雨霖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秋夜的雨景与诗人的内心感受巧妙结合。雨声、风声、蛩鸣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氛围。这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语言精美:王闿运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韵味,尤其是他运用的典故和比喻,都显得非常贴切自然。如“总教天、漏尽何须补”一句,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无法挽回,又体现了诗人的无力感和无奈情绪。
  1. 鉴赏评价
  • 历史地位:在文学史上,《雨霖铃》被视为晚清时期文人词作中的佳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雨霖铃》是一首表现了晚清文人内心世界的词作。王闿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天夜晚的雨景,将自己的愁绪和感慨融入其中,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