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

吴船三版,泊蘋花水岸。
疏柳丝丝乱鸦晚。
向秋千架底,屈戌窗前,移款步,却喜者番重见。
同云催薄暮,砌竹萧森,忽听西风送微霰。
分座试藏钩,翠袖柔葱,含笑劝、桂醪荷盏。
便絮语、殷勤到更阑,又兽鼎微温,凤灯轻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是清朝时期王昶的作品,属于中调词牌。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区)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刑部右侍郎。辞官后主讲娄东、敷文两书院。工诗古文辞,通经学,喜搜采金石,精于考证,时称通儒。
  1. 文学价值
  • 《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是王昶在与友人聚会时创作的一首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全词采用中调词牌,句式灵活多变,音节舒徐跌宕,极富音乐美。前片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后片则通过对季节变迁的描绘,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
  1. 艺术特色
  • 该词在表达情感时,既注重内心感受的真实展现,又不失细腻入微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
  1. 创作背景
  • 《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的创作背景是在与友人聚会时的即兴之作。王昶通过这首词向朋友们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该词的创作不仅展示了王昶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1. 社会影响
  • 《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该词在后世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洞仙歌 其一 和友人作五首》不仅是王昶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倾向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