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内弟周某

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智慕陶朱,命也忽教罹此疾;
死虽自古,奈上有白头,下遗黄口,天乎何遽夺斯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内弟周某》是清代诗人王德馨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内弟周某去世的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王德馨,字玉才,号仲兰,浙江永嘉(今温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当时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人传诵。
  • 时代背景:这副对联创作于清朝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友情和家族亲情的重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之间的交往尤为密切,他们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彼此间的哀思与祝福。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挽内弟周某》不仅体现了王德馨的诗歌才华,也展示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通过对偶句式的巧妙运用和深情的表达,使得整副对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1. 对联原文及翻译
  • 原文:”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智慕陶朱,命也忽教罹此疾;死虽自古,奈上有白头,下遗黄口,天乎何遽夺斯人。”这是王德馨创作的一副对联,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死亡的思考。
  • 翻译:上联“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智慕陶朱,命也忽教罹此疾”,意为人生短暂,如同端木子一般智慧而富有远见;下联“死虽自古,奈上有白头,下遗黄口,天乎何遽夺斯人”,表达了虽然死亡自古就存在,但面对白发亲人和稚嫩的孩子,生命的无常让人感慨万千。
  1. 文化意义
  • 家族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这副对联不仅是对一个家庭成员的逝世表示哀悼,更是体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 文人情怀:王德馨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副对联展现了他在面对生死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文人情怀和深邃的思考。
  • 社会影响:这副对联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的出现让人们更加重视生命的价值和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1. 后世评价
  • 赞誉:许多学者和读者对这副对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它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 引用: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品都曾引用过这副对联。这不仅证明了它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1. 现实启示
  • 生命感悟:通过这副对联,人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 情感寄托:对联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撑。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这副对联在结构上非常严谨,上下联对仗工整,平仄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感真挚:在表达对内弟周某去世的哀悼的同时,也流露出了王德馨深深的友情和对家族的眷恋之情。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这副对联更加感人肺腑。

《挽内弟周某》不仅仅是一幅对联,更是王德馨对生命、死亡和家庭情感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表达。这副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