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智慕陶朱,命也忽教罹此疾;
死虽自古,奈上有白头,下遗黄口,天乎何遽夺斯人。
【注释】
挽:祭文,用来悼念死者的文体。内弟:妻子娘家的兄弟。端木:指孔子弟子子贡。陶朱:春秋末年范蠡(字少伯)改名为陶朱公。命:命运。白头:指自己的妻儿。黄口:指自己的子女。
【赏析】
此诗是诗人哀悼自己妻子娘家的兄弟周某之死的挽词。
全诗分上下两段,上段写周某的不幸遭遇;下段写自己对周某的怀念和哀悼。
“生几何年”,起句点明周某已死,时间不长。“方计操端木”,说周某生前以端木赐为榜样,操行端正,志向远大。“智慕陶朱”,说周某聪明有见识,仰慕商朝的陶朱公范蠡。“命也忽教罹此疾”,言其不幸遭病而终,这是命中注定的。“奈上有白头”,说妻儿年纪大了。“下遗黄口”,指自己年幼的儿子还小。“天乎何遽夺斯人”,说上天为什么要夺走他呢?
“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等五句,总写周某之死。首句点出周某已死,时日不长;接着说他操守端直,才智过人,志节高远,却不幸早逝。这几句是全篇的总纲,也是诗人悲痛心情的总概括,以下便具体描写他的生平事迹。
“死虽自古”,承上启下。“奈上有白头”,说明妻子儿女尚幼。这两句与第一句相照应,既点明了周某之死的时间不久,又写出他的死,给家庭带来的巨大悲痛;既交代了周某之死的来龙去脉,又引出下文对他的深切悼念。
“天乎何遽夺斯人”,是诗人对周某的深切悼念之情。“天乎”是惊叹词,表示极度悲痛。“何遽”是疑问语气词,表示惊讶之意。这里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周某之死的痛惜、惊骇的心情。“夺”意为“夺去”、“夺走”。诗人把周某之死看成是突然降临的灾难,感到无比悲痛,认为周某之死是天命不济,是对他个人的惩罚。这种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了诗人的愤恨和哀伤。
最后四句是对周某一生的追忆。“生几何年,方计操端木,智慕陶朱,命也忽教罹此疾”,回忆周某生前操行端直,才识过人,志节高尚,但不幸早逝,这是对周某的颂扬和惋惜;“死虽自古,奈上有白头,下遗黄口,天乎何遽夺斯人”,回想周某之死给他一家带来的巨大痛苦,这是对周某的悼念和同情。
全诗通过追忆周某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周某的深切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