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六 咏镜

香压彤奁,光迎罗幌。
圆冰背结盘螭样。
一泓秋水碧如烟,谁教移向妆台上。
脉脉相看,盈盈难傍。
影娥池畔凭阑望。
妆成双镜照明帘,扶渠并蒂波间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 其六·咏镜》是清代著名词人王士禛的作品,此诗以镜喻人,通过对镜子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情感和理想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从不同方面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士禛: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清七子”之一,在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1. 作品原文
  • 香压彤奁,光迎罗幌:这两句描绘了镜子被香氛所覆盖,光线透过窗帘投射进来的情景。彤奁指的是红色的妆奁,罗幌则是指用罗制成的帐幔。
  • 圆冰背结盘螭样:形容镜子的形状圆润如同凝固的冰雕,背面雕刻着盘螭(一种古代神兽),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
  • 一泓秋水碧如烟:将清澈的水比喻为碧绿的烟雾,形容镜子中倒映出的景色如同一幅水墨画。
  • 脉脉相看,盈盈难傍:描述了镜子中的倒影似乎在默默地注视着观者,却又难以靠近,形成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 影娥池畔凭阑望:暗示诗人站在月光下,凝视着池水边的影子,寄托了诗人的情感与思念。
  • 妆成双镜照明帘:意味着镜子已经成为了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用于照容,也成为了装饰和表达情感的工具。
  • 扶渠并蒂波间漾:比喻镜子中的波纹如同并蒂莲一样美丽,增添了诗句的意境和美感。
  1. 创作背景
  • 康熙年间:据记载,王士禛生活在康熙年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成就的重要形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 诗坛主盟:王士禛在康熙年间担任诗坛的主盟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擅长各种文体。
  1. 文学赏析
  • 意象丰富: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象、人物情感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展示了王士禛高超的诗词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象征手法:镜子作为本诗的象征,不仅是物品本身,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它代表了纯洁、美丽和无法触及的美,同时也隐喻了人生中的某些美好但不可把握的东西。
  • 情感深沉:诗人借镜子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其深厚的情感底蕴与人生态度。
  1. 艺术特色
  • 音韵和谐:王士禛的词作注重音韵的和谐与搭配,使得整首《踏莎行·其六·咏镜》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得恰到好处,既有对现实的细腻描写,又有对理想的浪漫想象,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 寓意深远:通过对镜子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生命、爱情和理想的深入探索和理解,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层次。
  • 语言优美:王士禛的语言功底深厚,他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既符合现实又富有想象力。
  1. 历史影响
  • 传承至今:王士禛的这首《踏莎行·其六·咏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女性文学以及古代审美观念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踏莎行·其六·咏镜》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更是王士禛对人生、情感和美学追求的深刻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了解,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清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