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仰天池

穷日凌峎崿,我行亦云疲。
散发卧绝顶,疏星下清池。
峻绝五千仞,晻翳何可窥。
白云上下飞,深松罗四垂。
欣无职事绁,得与山灵期。
延伫不知反,风林露华滋。
高视但青苍,一气回坤维。
鸾鹤如可驭,终焉谢磷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坐仰天池》是清代诗人王又旦的作品

《夜坐仰天池》是王又旦在清朝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展示了王又旦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夜坐仰天池》的作者是清代陕西合阳人,字幼华,号黄湄。顺治十五年中进士后,康熙年间曾担任湖北潜江的户科给事中,负责土地分配和抑制豪强。他的仕途经历丰富,为官清廉,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 文学成就:王又旦的诗作广受赞誉,尤其是他的古诗部分,如《夜坐仰天池·穷日凌峎崿》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创作风格多样,能够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夜坐仰天池》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旅途的沉思。其中“穷日凌峎崿,我行亦云疲”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的感受。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界无限美景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于人生道路的豁达态度。王又旦通过对高山峻岭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隐逸情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王又旦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开始向近代过渡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的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有对新思想的追求。
  • 社会环境:作为一位官员,王又旦有机会接触并观察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使得他的诗歌中不仅有个人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种双重视角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

《夜坐仰天池》不仅是王又旦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研究清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