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春尽日寄罗云

莺啼燕语。
婉转催春去。
莫问近来愁几许。
阵阵落红如雨。
无聊暂理箜篌。
相思欲诉还休。
多谢黄昏残月,劝人小倚楼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春尽日寄罗云》是清代诗人王倩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王倩,字紫芝,号梅溪,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王倩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2. 诗歌原文:莺啼燕语。婉转催春去。莫问近来愁几许。阵阵落红如雨。无聊暂理箜篌。相思欲诉还休。多谢黄昏残月,劝人小倚楼头。
  3. 诗歌解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春天将尽时的情感。首句“莺啼燕语。婉转催春去”描绘了春日景象,燕子和莺鸟的鸣叫似乎在催促着春天的结束。接下来的两句“莫问近来愁几许。阵阵落红如雨。无聊暂理箜篌”透露出诗人对于近况的忧虑与无奈。最后两句“相思欲诉还休。多谢黄昏残月,劝人小倚楼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纠结和渴望通过夜晚的美景来排解忧愁。
  4. 艺术特色:《清平乐·春尽日寄罗云》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入微,如“一阵落红如雨”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而“夕阳残月”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此外,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如“箜篌”和“落红”等,增加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5. 历史影响:《清平乐·春尽日寄罗云》不仅是王倩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个人情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平乐·春尽日寄罗云》不仅是一首表达春天即将过去时哀愁的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