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边诗九首 其六 榆林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
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
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
此地从来多勇敢,莫教枵腹事鸣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旧边诗九首 其六 榆林》是清代诗人方还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的赞美与敬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鉴赏:

  1. 作品原文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
    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
    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
    此地从来多勇敢,莫教枵腹事鸣弦。

  2. 内容解析

  • 黄沙辽阔:诗中“榆林四望黄沙际”描绘了边塞之地广袤无边的沙漠景象。黄沙象征着荒凉与艰难,但同时也是坚韧与不屈的象征。
  • 长城与延川:“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展现了古代边防的坚固和辽阔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横套口”和“延川”可能指代特定的地形或战略位置。
  • 生计与勇气:“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于边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和政治稳定的需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当地民众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的勇气和韧性的肯定。
  • 鼓励与警示:“此地从来多勇敢,莫教枵腹事鸣弦”则是对当地人民的一种激励,提醒他们要坚强面对生活的困难,不应放弃抗争。
  1. 创作背景
  • 据《旧边诗九首 其六 榆林》的创作时间为清代,方还是清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文情怀。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亲历或者耳闻目睹了这些边塞将士的生活状态后创作的。
  • 此诗的背景可能是在描述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那里的人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生活条件。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边塞将士英勇奋斗的赞扬,也是对他们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记录。
  1. 艺术特色:《旧边诗九首 其六 榆林》以其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诗歌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以及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旧边诗九首 其六 榆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真实描绘,传递出对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仍坚守岗位的英雄们的深深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