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公回吴门

倾盖即成故,因之离恨生。
谈空不得力,此别若为情。
渚白烟无际,江流月有声。
遥知松偃处,童子下山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渤海公回吴门》是清代诗人方贞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

这首诗作于乾隆时期,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及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方贞观,字贞观,号南堂,安徽桐城人,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
    倾盖即成故,因之离恨生。谈空不得力,此别若为情。
    渚白烟无际,江流月有声。遥知松偃处,童子下山迎。

  2. 主题解析

  • 离愁别绪:诗歌开篇“倾盖即成故,因之离恨生”便表达了作者与友人重逢后即刻分离所带来的哀怨与不舍。
  • 友情深重:“谈空不得力,此别若为情”反映了两位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即便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彼此心知肚明的深情依旧存在。
  • 自然之美:“渚白烟无际,江流月有声”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童稚之趣:“遥知松偃处,童子下山迎”则通过孩童迎接归人的温馨场景,衬托出离别时的情感深度,也展现了人间的美好与纯真。
  1. 艺术特色
  • 简洁明快: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 韵律和谐:七绝的格律使得诗歌既有音乐美,又不失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
  1. 历史背景
  • 《送渤海公回吴门》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这个时期的文人普遍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1. 文学地位与影响
  • 方贞观的诗作在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在后世仍然被人们传颂和研究。
  • 《送渤海公回吴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送渤海公回吴门》不仅仅是一首诗文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