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馀三方伯三首 其三

公既为邦伯,翻称门下生。
自惭无道术,焉敢正师名。
抱病仍求益,忧民实至诚。
斯人若弦剪,终古志难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馀三方伯三首·其三》是清朝著名学者方苞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对方某的哀悼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对方某种才能或者德行的肯定和赞美。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主题、风格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 作品原文
  • 公既为邦伯,翻称门下生:这句话表达了对方某既是地方长官,却仍然谦逊地自称为门生,显示出对方的谦卑与自我定位。
  • 自惭无道术,焉敢正师名: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谦以及对对方某才华的肯定,表达了一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 抱病仍求益,忧民实至诚:描述了对方某即便身体抱病,仍不忘寻求学问和增进自己的品德,表现出他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 斯人若弦剪,终古志难平:以“弦剪”比喻对方的才能或德行,意味着这种才能或德行如同锋利的弦刀一样难以平复,强调了对方某的卓越品质和影响力。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挽李余三方伯三首·其三》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方某的谦逊与自身才能的自谦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对方某的深切怀念和尊敬,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色彩。
  • 语言运用:诗句用词精准,意象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精强倍往时”、“三吴满涕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画面感。
  1. 文学史地位
  • 文学价值:《挽李余三方伯三首·其三》不仅在内容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感,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 影响传承:这首作品被后世传唱,成为研究清代文坛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心。
  • 作者经历:方苞作为当时的学者和官员,其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文学主题
  • 友情与师道:通过对对方某的描述,展示了师生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学术道德的追求。
  • 才情与德性:对方某的才华和品德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推崇。
  • 政治与道德:诗歌中的描写也触及到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理想的政治风貌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1. 文化意义
  • 教育理念:这首诗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于教师职业的尊重。
  • 道德观念:诗中对方某的行为和品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个人品德的重视。
  • 历史记忆:通过对对方某的悼念,这首诗也成为后人了解和纪念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
  1. 现代价值
  • 历史教育:这首诗可以作为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清朝时期的文人墨客及其思想行为。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文学传统。

方苞的《挽李余三方伯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学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核。同时,它也启发人们深思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