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抚洞庭秋思曲

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
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抚洞庭秋思曲》是清代诗人方朝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扁舟溯楚天,听到清猿啼声和泪竹之声,引发深深的思乡之愁。诗中的“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沉的思念与牵挂。

下面将详细分析《听抚洞庭秋思曲》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
    方朝是清代广东番禺人,居苏州。他字东华,一字寄亭,晚号芬灵野人。方还的弟弟,国学生。幼失明,十三四岁始愈。他的诗文与兄长齐名,被称为吴中二方(或广南二方)。方朝的诗歌作品有《勺园集》,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造诣。

  2. 诗歌原文
    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
    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

  3.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听抚洞庭秋思曲》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写观洞庭之秋,而引发了深刻的思乡之情。诗中的“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表达了诗人长时间以来对故乡的思念,以及通过琴曲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
  • 音乐性:作为一首古琴曲,《听抚洞庭秋思曲》不仅具有优美的音乐韵律,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它的旋律能够触动听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听抚洞庭秋思曲》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它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对生命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