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浙中人,应识浙中事。
嘉湖有布更缫丝,桑叶油油遍墟里。
五月新丝蚕事成,办公先自官租始。
更有余赀日用饶,女嫁男婚取诸此。
桐江西来习俗移,土瘠民贫人懈驰。
我是父母斯民责,循行敢惮临郊鄙。
既怪耕氓只待天,还嗟女手忘生理。
夏挥团扇冬携炉,辜负天公付十指。
东隅旧有桑园名,微行芜没空山里。
我遣平头赴彼都,购得桑秧五千纪。
分播民间着意栽,森森弱植倾桃李。
利赖犹需三五年,经营成局今朝起。
预求并剪萝繁枝,下饼担泥勤省视。
籧筐曲薄制坚完,早请蚕师蓄蚕子。
何须作过觅蝇头,急切归家谋娣姒。
细检当年旧志书,纺绩生涯似祖妣。
轧轧机声浃比闾,衣丰食足兴百礼。
我虽旦晚赋归田,神游叹羡常风美。
劝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蚕》是清代文人孔毓玑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农民辛勤养蚕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民间生活。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部文学作品:
作品原文及鉴赏:《劝蚕》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南一带的养蚕景象。诗人通过对比官家与百姓的生活差异,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状。诗中不仅展现了农民对桑叶的依赖,也反映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孔毓玑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成功地传达了民间疾苦与希望。
诗歌背景:《劝蚕》创作于清朝时期。在当时的中国,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而养蚕业则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描述的“嘉湖有布更缫丝,桑叶油油遍墟里”,反映了江南地区养蚕业的繁荣。然而,诗中也提到了官租问题,暗示了官府对农民生计的干预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这一背景为理解整首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诗歌主题:《劝蚕》不仅是一首反映民间生活的诗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劝蚕》通过对普通农民日常生活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社会下阶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诗中的“我是父母斯民责,循行敢惮临郊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以及对改善民生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色:《劝蚕》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孔毓玑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中的“桐江山来习俗移,土瘠民贫人懈驰”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也深刻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心态。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深度。
《劝蚕》作为清代文人孔毓玑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民间的生活画卷,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劝蚕》,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