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浙中人,应识浙中事。
嘉湖有布更缫丝,桑叶油油遍墟里。
五月新丝蚕事成,办公先自官租始。
更有余赀日用饶,女嫁男婚取诸此。
桐江西来习俗移,土瘠民贫人懈驰。
我是父母斯民责,循行敢惮临郊鄙。
既怪耕氓只待天,还嗟女手忘生理。
夏挥团扇冬携炉,辜负天公付十指。
东隅旧有桑园名,微行芜没空山里。
我遣平头赴彼都,购得桑秧五千纪。
分播民间着意栽,森森弱植倾桃李。
利赖犹需三五年,经营成局今朝起。
预求并剪萝繁枝,下饼担泥勤省视。
籧筐曲薄制坚完,早请蚕师蓄蚕子。
何须作过觅蝇头,急切归家谋娣姒。
细检当年旧志书,纺绩生涯似祖妣。
轧轧机声浃比闾,衣丰食足兴百礼。
我虽旦晚赋归田,神游叹羡常风美。
让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格式要求。
- 先输出诗句:
- 再输出译文:
- 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
- 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 末尾附上赏析:
逐句释义:
- 同为浙中人,应识浙中事。
这是诗人对浙中人的感慨,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 嘉湖有布更缫丝,桑叶油油遍墟里。
嘉湖地区以生产布和缫丝而闻名,桑叶遍布村落。
- 五月新丝蚕事成,办公先自官租始。
五月是蚕事完成的时期,官府的征收租税也随之开始。
- 更有余赀日用饶,女嫁男婚取诸此。
除了日常开销,剩余的钱可以用来嫁女娶妻。
- 桐江西来习俗移,土瘠民贫人懈驰。
桐江以南地区的习俗已经迁移到这里,但由于土壤贫瘠和人民贫困,人们变得懈怠。
- 我是父母斯民责,循行敢惮临郊鄙。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照顾这些民众,即使走到郊外也不例外。
- 既怪耕氓只待天,还嗟女手忘生理。
我奇怪那些农民只是等待天气,还感叹那些女子忘记了农活。
- 夏挥团扇冬携炉,辜负天公付十指。
夏天挥舞团扇,冬天携带火炉,这都辜负了上天赋予双手的功能。
- 东隅旧有桑园名,微行芜没空山里。
东隅曾经有个桑园的名称,现在却荒芜无人烟了。
- 我遣平头赴彼都,购得桑秧五千纪。
我派遣一个名叫平头的使者去那里购买桑苗,总共获得了五千株。
- 分播民间着意栽,森森弱植倾桃李。
将桑苗分发给百姓精心种植,希望它们能够茁壮成长,就像桃子和李子一样。
- 利赖犹需三五年,经营成局今朝起。
这三五年的利润还需要时间,但现在开始经营就已经开始了。
- 预求并剪萝繁枝,下饼担泥勤省视。
预求并剪除多余的枝条,亲自下厨煮饼、挑泥,细心地照料。
- 籧筐曲薄制坚完,早请蚕师蓄蚕子。
制作竹筐时弯曲且坚固,提前邀请蚕师准备好蚕种。
- 何须作过觅蝇头,急切归家谋娣姒。
不必过分追求蝇头的细丝,回家后急着准备妻子和孩子的生活。
- 细检当年旧志书,纺绩生涯似祖妣。
仔细查阅当年的志书,发现纺线和织布的生涯像自己的祖母。
- 轧轧机声浃比闾,衣丰食足兴百礼。
机器轰鸣的声音传遍邻里,穿着丰衣足食的人们庆祝各种节日。
- 我虽旦晚赋归田,神游叹羡常风美。
尽管我早晚要回到田园,但是我羡慕常风的美好景象。
注释:
- 诗句中的”同”指的是浙江一带的人。
- “嘉湖”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地名。
- “丝”是指丝绸。
- “桑叶”是养蚕的植物。
- “官租”是政府的赋税。
- “余赀”是多余的钱。
- “女嫁男婚”是指女子出嫁,男子娶妻。
- “西来”可能是指桐江的西边地区。
- “土瘠民贫”意味着土壤贫瘠和人民贫困。
- “孜孜”意为勤劳。
- “五谷”泛指粮食作物。
- “纺绩”是指纺纱和织布。
- “机声”指的是纺织机的声响。
- “衣丰食足”形容生活富足。
- “赋归田”是指放弃仕途回归田野。
- “神游叹羡”表示在精神上羡慕。
- “常风美”可能是指传统的美德或美好的地方风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当地人民的关心和责任感。他通过对比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同时,他也揭示了农村经济困境的现状,呼吁社会关注农民的生活问题。此外,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民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