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新秋

轻雷送雨,凉飙饯夏,一榻清虚无暑。
果然茗饮胜杯香,量水倚,疏帘自煮。
塞鸿将到,林蝉乍歇,又听捣衣砧杵。
微吟欲觅和人难,只索向、秋虫细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新秋》是一首词,由诗人郭则沄创作,表达了作者对新秋时节的感怀和对美好时光流逝的忧虑。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郭则沄(字啸麓,号蛰云、蛰园等),光绪进士,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职。其诗作多反映了个人情感以及对时局的关注,其中《鹊桥仙·新秋》便是代表作之一。
  1. 词牌与内容解读
  • 词牌介绍:《鹊桥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词牌名,多用于表达爱情或者抒发愁绪。此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 诗词内容:“雨萤影暗”描绘了秋季细雨中的朦胧景象;“露蛩声骤”则是夜晚蟋蟀叫声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这些描写都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深秋之夜的图景。
  • 情感表达:从“恩情纨扇,风情罗袖”可以看出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年华易逝的感慨。这种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历史地位:与苏轼的《鹊桥仙·七夕》、《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等作品相比,郭则沄的词作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在形式上遵循了传统词牌的规则,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 后世影响:郭则沄作为清末文人,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对这首词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领会清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创作背景分析
  • 时代背景:词的创作年代是清末,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社会矛盾加剧。因此,许多文人都在作品中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哀叹。
  • 作者心境:郭则沄作为一位官员,他的词作往往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鹊桥仙·新秋》可能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通过对《鹊桥仙·新秋》的深入探讨,不难发现其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之处,更在历史文化层面上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这首词不仅仅是对季节变换的简单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