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行

古樟轮囷异枯柏,植根江岸无水石。
风霜盘亘不计年,枝干扶疏讵论尺。
望中转柁愁易过,道旁掉臂真可惜。
其下萧瑟枫林青,其侧参差茅宇白。
十年跃马桑干东,双松诘曲慈仁宫。
紫鸽翔舞避偃蹇,苍龙蜒蜿回虚空。
今来荒野忽有此,数亩阴雪争天风。
当时万幕驻金甲,大树飒沓开神功。
勿言将压烦榱栋,傲睨高原川谷重。
寒翠宁因晚岁雕,孤撑不畏狂澜送。
地近军城耀水犀,天开阿阁巢云凤。
自古全生贵不材,樟乎匠石忧终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樟树行》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钱澄之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千年古樟的深厚情感和对其历史价值的重视。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东乡有树阴满屋,土人相传千岁木。
    树根香火祀为神,折动一枝辄损人。
    官里今年要樟树,搜寻遍邑才得遇。
    官命伐树谁敢争,树根既倒屋亦倾。
    百夫牵挽不肯去,黄禾满田践成路。
    树老心空用不得,至今弃在官路侧。

  2. 作者简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澄,字饮光,号田间,明末清初文学家。安徽桐城人,曾仕南明政权。入清后,还归故里,杜足田间,以课耕著书终其身。著有《田间文集》三十卷,另有《田间诗集》二十八卷。

  3. 诗歌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东乡古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珍视。诗中的“东乡有树阴满屋,土人相传千岁木”描绘了古樟树的巨大影响及其在地方上的神圣地位。而“树根香火祀为神,折动一枝辄损人”则揭示了人们对这棵古树不仅仅是自然的依赖,更是文化与信仰的象征。

  4. 诗歌背景
    《樟树行》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这个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人们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尤为突出。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视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常常通过诗文来表达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5. 艺术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将古樟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具体化。通过对树的各种动作和状态的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古樟的感情,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象征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樟树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反映明代末期社会生活、文化心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