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东六首 其三

苦雾凝平皋,浮云拥原隰。
峰愁不注高,地畏明湖湿。
客子从何来,徬徨市边立。
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絷。
夜半鸺鹠鸣,势挟风雨急。
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东六首 其三》,由明代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所作,是其诗作中的佳篇之一。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绛,字忠清,别号蒋山佣,因仰慕文天祥之为人,改名炎武,又因故居旁有亭林湖,故自署亭林先生。
  • 顾炎武在南都败后,因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而改名炎武。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 诗歌原文
    苦雾凝平皋,浮云拥原隰。峰愁不注高,地畏明湖湿。
    客子从何来,徬徨市边立。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絷。
    夜半鸺鹠鸣,势挟风雨急。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
    羲仲殷东方,伶伦和律管。

  2. 诗句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迷雾和雨意的夜晚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 诗中的“未得诉中情,已就南冠絷”表达了诗人在政治动荡时期的无奈和彷徨。
  • “夜半鸺鹠鸣,势挟风雨急”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 “枯鱼问河鲂,嗟哉亦何及”则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叹。
  • “羲仲殷东方,伶伦和律管”则可能暗指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的背景,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顾炎武的《赴东六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忧虑的诗歌,更是一幅充满哲理和历史感的画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现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