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稿葬

娄县百里内,胡兵过如织。
土人每夜行,冬深月初黑。
扶柩巳南来,幸至先人域。
合葬亦其时,仓卒未可得。
停车就道右,予也闻日食。
魂魄依祖考,即此幽宫侧。
三年卜天道,墓槚茂以直。
黾勉臣子心,有怀亦焉极。
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恻。
其旁可万家,此意无人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是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后世尊称为“亭林先生”,是一位在明清易代之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且具有深厚学识的学者。他的一生既涉猎文学、政治,也关注社会问题,其思想主张经世致用,文章内容充实,结构严密,文情并茂。

  2. 诗歌原文:《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的原文如下:娄县百里内,胡兵过如织。土人每夜行,冬深月初黑。扶柩巳南来,幸至先人域。合葬亦其时,仓卒未可得。停车就道右,予也闻日食。魂魄依祖考,即此幽宫侧。三年卜天道,墓槚茂以直。黾勉臣子心,有怀亦焉极。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恻。其旁可万家,此意无人识。

  3. 诗中意象:诗中的“胡兵过如织”描绘了当时混乱不安的社会环境,而“土人每夜行”则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压力。“扶柩”暗示了家族成员在战乱中的困境。这些元素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遭遇的担忧与同情。

  4. 艺术特色:顾炎武的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力度,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不仅是顾炎武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其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顾炎武的时代背景及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