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篇 · 第一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介绍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其中《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共二十章,主要讨论了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性。第一章的内容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对朋友的友谊观念。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智慧;同时,学习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能够让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共同进步。
《论语》中的这一句话传达了孔子对学习、交友和品德修养的重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指导。
注解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就是指孔子。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学习西周的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在同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通「悦」)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现于外。
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