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元年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正即位,正也。
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天王使叔服来会葬。葬曰会,其志重天子之礼也。夏,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薨称公,举上也。葬我君,接上下也。僖公,葬而后举谥,谥所以成德也,于卒事乎加之矣。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晋侯伐卫。叔孙得臣如京师。卫人伐晋。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
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髡。日髡之卒,所以谨商臣之弑也。夷狄不言正、不正。公孙敖如齐。◇文公二年
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丁丑,作僖公主。作,为也。为僖公主也。立主,丧主于虞,吉主于练。作僖公主,讥其后也。作主、坏庙有时日,于练焉坏庙。坏庙之道,易檐可也,改涂可也。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不言公,处父伉也,为公讳也。何以知其与公盟?以其日也。何以不言公之如晋?所耻也。出不书,反不致也。夏,六月,公孙敖会宋公、陈侯、郑伯、晋士谷,盟于垂敛。内大夫可以会外诸侯。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历时而言不雨,文不忧雨也。不忧雨者,无志乎民也。
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跻僖公。大事者何?大是事也,着祫、尝。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跻,升也,先亲而后祖也,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无天者,是无天而行也。君子不以亲亲害尊尊,此《春秋》之义也。
冬,晋人、宋人、陈人、郑人伐秦。公子遂如齐纳币。◇文公三年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秦人伐晋。秋,楚人围江。雨螽于宋。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其甚奈何?茅茨尽矣。着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其
文公(元年~十八年)
介绍
《
相关推荐
这首诗是关于文公元年和二年的记述,涵盖了即位、会葬、伐卫、与楚子商臣会面、战秦师以及立僖公主等内容。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 1. 文公元年(元年春):这是文公即位的第一年春天,当时正值春季,所以称为“王正月”。文公继位,这被称为“正”,意为正统。 2.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表示天空出现了异常现象。天王派遣叔服前来参加文公的葬礼。在古代礼仪中,会葬意味着重视天子的礼制
文公(元年~十八年)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 时间:三月乙巳日,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记载日期,表明了文公即位后的第一个动作是与晋国的大臣处父进行结盟。 - 背景:此次盟会可能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盟或是为了解决某些外交纠纷。 - 意义:通过这次结盟,文公巩固了与晋国的关系,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和国内政策奠定了基础。 不言公之如晋 - 原因:由于这是一次私人性质的会面,且文公未正式称王
文公(元年~十八年) 三年春,王正月,叔孙得臣会晋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伐沈。沈溃。 夏,五月,王子虎卒。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或曰,以其尝执重以守也。秦人伐晋。秋,楚人围江。雨螽于宋。外灾不志,此何以志也?曰,灾甚也。 其甚奈何?茅茨尽矣。着于上,见于下,谓之雨。 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其言救江何也?江远楚近
《左传·文公·文公六年》原文: 五年春,王正月,王使荣叔归含且赗。五月辛亥,葬我小君成风。王使召伯来会葬。 译文: 五年春季,周历正月,周襄王派遣荣叔前来致送含在死者口中的玉和丧仪,召昭公来参加葬礼,这是符合礼仪的。初,鄀国背叛楚国亲近秦国,后来又倾向楚国。夏季,秦国进入鄀国。六国人背叛楚国亲近东夷。冬季十月甲申,许男业卒。 赏析: 文公(元年至十八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之一
文公(元年~十八年) 七年春,文公伐邾。 三月甲戌日,文公夺取了须句。取得邑地没有明确日期,为什么这一天要特别注明呢?因为这次不是第一次取得,所以郑重地标明日期。接着修筑郚城的城墙。“遂”是接续事情的意思。夏季四月份,宋公壬臣去世。宋国人杀掉了自己的大夫。用“称人以杀”的字眼来描述这种行为,这是为了诛杀有罪之人。四月戊子日,晋人和秦国人在令狐交战。晋先蔑逃奔到秦国。不说“出”,是因为在外国
文公九年(春秋·鲁文公九年) 文公九年,春,毛伯来求金。毛伯是齐国的边境小国使者,他来到鲁国要求提供金属物品。这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在资源和物资方面的相互需求与交换。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发生时往往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地震的发生有时被认为预示着不祥之兆,但更多时候,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无法直接用来解释政治事件或社会动态。 九月癸酉日,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文公(文公元年 - 文公十四年)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诸侯,他在位的年代从公元前629年到前601年。他的主要事迹包括参与多场战争、会盟以及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具体如下: 1. 政治活动:文公在位初期,鲁国的政治局势较为稳定。他参与和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如对抗秦国的占领(公元前629年),与楚子(楚国太子)的会见(公元前628年),以及与宋国和曹国的会盟(公元前604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诗歌鉴赏 诗一:十有二年春 解析:此诗记录了十二年春季的大事,包括周襄王驾崩及鲁文公即位。从文中描述来看,诗中所提及的“子叔姬”是文公的妻子,也是周襄王的母后。文公在丧服期间被尊为“元子”,这反映出其在当时社会的政治地位和角色。 译文与注释 - 经文: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叔姬卒。 - 注释: 此句指出文公之妻子叔姬于十二月去世。“乙卯”是具体日期
【译文】 冬季,文公前往晋地。卫成公在沓地会见文公。狄人侵袭了卫国。 十二月己丑日,文公和晋国的国君结盟,然后从晋国返回。返回,是因为事情尚未完成。从晋国回来,是因为事情已经完毕。郑简公和文公在棐地会见。 ◇文公十四年 十四年春季,周王朝的历法正月,文公从晋国回到鲁国。邾国人攻打我国南部边境。叔彭生率领军队攻打邾国。 夏季,周历六月乙亥日,齐顷公潘去世。 六月,文公和宋宣公、陈灵公、卫成公
《文公(元年~十八年)》,出自《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作品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战争及人物事件,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 诗中记载了文公即位的第一年内,发生了多起重要历史事件。例如,二月癸亥日发生日食,以及三月宋司马华孙来朝盟等事件,都显示了文公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活动的频繁与活跃。此外
以下是对《春秋左传》中文公(元年~十八年)的相关诗句进行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一、诗句及释义 1. 秋,齐人侵我西鄙。 - “秋,齐人”指的是秋季时齐国的入侵者。 - “侵我西鄙”表示齐国军队进攻了鲁国西部边境。 - “其曰鄙”中的“鄙”是指边境或边疆地区。 - “远之也,其远之何也?”这里的“远之”指齐国的入侵距离鲁国较远,“不难以难介我国也”表达了鲁国对此感到不便。 - 译文:在秋季
文公十七年翻译 晋国、卫国、陈国等联合攻宋,齐侯伐我西鄙,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声姜,冬十月,子卒。齐人弑其君商人。齐侯伐我西鄙。文公十八年译文 文公十八年翻译 晋国荀林父、卫孔达、陈公孙宁、郑石楚联军攻打宋国,齐难故也。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齐侯伐我北鄙。晋侯蒐于黄父,遂复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文公(元年~十八年) | 诗题 | 译文 | 注释 | |------------|-----------------------------------|---------------------------------
《春秋左传》文公元年至十八年译文及赏析 探究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 1. 文公元年大事记 - 大祫与跻僖公解释 - 晋人宋陈人郑人伐秦 2. 文公三年春王正月 - 叔孙得臣会晋人 - 王子虎卒 3. 文公八年夏五月日食 - 日食原因 -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 4. 文公十三年冬 - 晋侯伐卫 - 叔孙得臣如京师 5. 文公十七年夏四月丁巳 - 葬我君僖公 - 毛伯来锡公命 6. 文公十八年秋 -
文公(元年~十八年) 秦人伐晋。 秋,楚人围江。 雨螽于宋。雨螽者何?死而坠也。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王者之后记异也。冬,公如晋。十有二月己巳,公及晋侯盟。 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此伐楚也,其言救江何?为谖也。其为谖奈何?伐楚为救江也。 ◇文公四年春,公至自晋。 夏,逆妇姜于齐。其谓之逆妇姜于齐何?略之也。高子曰:「娶乎大夫者,略之也。」狄侵齐。 秋,楚人灭江。 晋侯伐秦。
文公(元年~十八年) 文公六年春,葬许僖公。夏,季孙行父如陈。秋,季孙行父如晋。八月乙亥,晋侯欢卒。冬十月,公子遂如晋,葬晋襄公。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晋杀其大夫阳处父,则狐射姑曷为出奔?射姑杀也。射姑杀则其称国以杀何?君漏言也。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阳处父谏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于是废将。阳处父出,射姑入。君谓射姑曰:「阳处父言曰:『射姑民众不说,不可使将。』」射姑怒
```markdown 文公(元年~十八年)逐句释义: 文公(元年~十八年) 1. 遂城郚: 在这一年,晋国完成了对郚的城池建设。 - 夏四月,宋公王臣卒: 这一句记录了宋国的君主王臣去世的时间。 - 宋人杀其大夫,何以不名?: 这个事件中,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但为什么没有提及具体的姓名呢? - 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 这里提到宋国的三代中没有出现大夫
春秋之笔——解读《文公九年》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字句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春秋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频繁,因此,这一时期的史书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严谨性。 文公九年的记载,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时期政治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毛伯求金事件,反映了天子大夫之间复杂的权力动态,而宋司城来奔则展示了国家危机中的臣子忠诚与牺牲。
文公(元年~十八年) 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 注释:叔孙得臣是鲁国的一个官员,此次前往京师(指当时的都城或政治中心)执行任务。 - 译文:二月初,叔孙得臣前往京城。 -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和官员的职责,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特征。 辛丑,葬襄王。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 - 注释:襄王是周天子的后代,在位时未能维护王权
【译文】 楚成王、蔡文公驻扎在屈貉。◇文公十一年春,楚成王进攻齐国的圈地。 夏天,叔彭与晋国的郤缺在承匡相会。 秋季,曹昭公来朝见。 公子遂到宋国去。 狄国人侵扰齐国。冬十月甲午日,叔孙得臣在咸打败了狄人。狄是什么?是长狄,兄弟三人,一个到了齐国,一个到了鲁国,一个到了晋国。其中那个到了齐的王子成父杀了他,那个到了鲁的叔孙得臣杀了他,不知道那个去了晋的人是谁。他为什么战败?是因为他强大
文公(元年~十八年) 第一部分:引言和背景介绍 - 引言:本文旨在通过《春秋》中的记载,探讨晋文公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其政治、军事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后世的影响。 - 背景介绍:《左传》作为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晋文公时代的重要资料。文公在位期间,面对内外多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其决策与行动不仅关乎自身国家的命运,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第二部分
这首诗是关于文公在位期间的外交活动和军事行动的记载。下面是诗句、译文以及注释: 冬,公如晋。 译文:冬季,文公前往晋国。 卫侯会于沓。 译文:卫桓公在沓地会见了诸侯们。 狄侵卫。 译文:冬天,狄人侵犯卫国。 十二月己丑,公及晋侯盟。 译文:在十二月己丑这一天,文公与晋文公签订了盟约。 还自晋。 译文:从晋国回来。 郑伯会公于斐。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往党卫侯会公于沓
《春秋》文公元年至十八年 探究历史事件与人物影响 1. 公孙敖卒于齐 - 公孙敖生平与逝世 - 齐国处理公孙敖之丧 - 公孙敖与齐国关系分析 2. 宋子哀来奔 - 高氏对宋子哀记载解读 - 宋国政治背景与子哀之逃 - 子哀身份与逃亡原因 3. 单伯如齐及齐人执子叔姬 - 单伯与齐人行为差异 - 齐人执子叔姬原因 - 子叔姬地位与齐人处置 4. 齐公子元与齐国政局变化 - 齐公子元与懿公关系 -
文公(元年~十八年): 秋,齐人侵我西鄙。季孙行父如晋。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其言来何?闵之也。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郛者何?恢郭也。入郛书乎?曰不书。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 ◇文公十六年: 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其言弗及盟何?不见与盟也。 夏五月
文公元年~十八年 楚国、秦国和巴国灭掉庸国。 冬季,十月初一,宋国人杀死了他们自己的国君杵臼。 春季,三月初二,在扈地会师。 夏季,四月初三日,安葬我们的小君圣姜。 齐景公讨伐我们西鄙。 六月十四日,我与齐侯结盟于干谷。 诸侯们会在扈会见。秋季来临之际,我从那里归来。公子遂前往齐国。 文公十八年: 春季二月十一日,我的国君在台下去世。 夏五月初十,齐人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