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辛丑,葬襄王。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
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夏,狄侵齐。
秋八月,曹伯襄卒。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者何?动地也。何以书?记异也。
冬,楚子使椒来聘。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襚。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兼之非礼也。曷为不言及成风?成风尊也。葬曹共公。
◇文公十年
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夏,秦伐晋。
楚杀其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及苏子盟于女栗。
冬,狄侵宋。
文公(元年~十八年)
二月,叔孙得臣如京师。
- 注释:叔孙得臣是鲁国的一个官员,此次前往京师(指当时的都城或政治中心)执行任务。
- 译文:二月初,叔孙得臣前往京城。
- 赏析: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国家之间的外交往来和官员的职责,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特征。
辛丑,葬襄王。王者不书葬,此何以书?不及时书。过时书,我有往者则书。
- 注释:襄王是周天子的后代,在位时未能维护王权,被叔孙得臣所杀。此处记载他的葬礼是为了记录历史事件,但未明确标记为“葬”。
- 译文:二十日,安葬了已故的襄王。由于襄王并非在位君主,故不记“葬”而用“卒”,表示其去世而非正常死亡。
- 赏析: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动荡以及诸侯间的权力更迭,同时也反映出对王室权威的尊重和维护。
晋人杀其大夫先都。
- 注释:晋国内部发生政变,杀害了大夫先都。
- 译文:三月,晋国的大夫先都被杀。
- 赏析:这段记载显示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定,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权力斗争的现实。
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 注释:此事件发生在襄王死后,夫人姜氏从齐国归来。
- 译文:三月初,齐侯的女儿姜氏回到鲁国。
- 赏析:此条记载展示了鲁国与齐国之间以及与周王室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婚姻和联姻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晋人杀其大夫士縠及箕郑父。
- 注释:晋国再次爆发内乱,杀害了两位大夫士縠和箕郑父。
- 译文:四月,晋国内部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两位贵族被杀害。
- 赏析:此事件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严峻形势。
楚人伐郑。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
- 注释:楚国攻打郑国,公子遂联合其他五国共同抵抗。
- 译文:六月,楚国进攻郑国,公子遂带领晋国、宋国、卫国、许国共同救援郑国。
- 赏析:这一事件的记载显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夏,狄侵齐。
- 注释:夏季时节,狄国侵犯齐国。
- 译文:夏季,狄国侵袭了齐国。
- 赏析:此事件不仅揭示了周边国家的动态,还暗示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和冲突。
秋八月,曹伯襄卒。
- 注释:曹国的国君曹伯襄去世。
- 译文:九月初,曹国的国君曹伯襄去世。
- 赏析:曹伯襄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国家权力传递的一个环节。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者何?动地也。何以书?记异也。
- 注释:九月癸酉日发生地震,这是一次异常的自然现象,需要记录下来。
- 译文:九月一日,发生了大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需要特别记录以警示后人。
- 赏析:这一事件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古人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规律的认知和敬畏。
冬,楚子使椒来聘。椒者何?楚大夫也。楚无大夫?此何以书?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注释:冬季,楚庄王派使者椒来访问鲁国,椒是楚国的大夫。楚庄王之前没有设置大夫职位,这次设置了大夫职位。然而在称呼上,楚国没有遵循一般的尊称制度,而是直接使用了“某”字代替了“君”,这体现了当时楚国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 译文:冬季,楚庄王派使者椒来访问鲁国。椒是楚国的大夫。楚国在此之前并没有设置大夫职位,这是首次出现这种官职。但在称呼上,楚国没有遵循一般的尊称制度,而是直接使用“某”字代替了“君”,这体现了当时楚国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 赏析:此部分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化差异和外交礼仪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