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二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介绍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是《论语》这部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一章。它的内容是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所讲的一些教诲和道理。在这一章节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学习、修身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具体来说,这一章节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品德和修养。他提倡学生应该勤奋好学,不断追求进步。
道德修养:孔子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道德修养。他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仁爱、诚信、恭敬等品质。
学习方法:孔子还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等。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复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意义:孔子认为,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他主张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是孔子关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仍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注解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调和、和谐、协调。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