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十七夜

白发盈头,清光照眼,老颠思裂。
折简徵歌,醵钱置酒,漫浪从他说。
银筝画鼓,翠眉檀板,恰称合欢佳节。
隔船窗、暗笑低颦,一缕歌喉如发。
生公石上,周遭云树,遮掩一分残阙。
天上䨘裳,人闲桂树,曲调都清切。
干戈满地,乌惊鹊绕,一寸此时心折。
凭谁把、青天净洗,长留皓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十七夜》是明末清初钱谦益创作的一首词,其内容涉及对特定节日的描绘及个人感慨,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在特定夜晚的情感和景象。以下将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钱谦益生活在明清交替的关键时期,他身处江南常熟,这里不仅是他的籍贯,也是当时文人聚集的文化中心之一。
  • 个人经历:钱谦益出身官宦家庭,年轻时即以文学才华著称。他在崇祯年间曾短暂担任礼部尚书等职,但最终选择降清。他的一生充满起伏,从科举入仕到政治上的失意,再到晚年归隐,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永遇乐·十七夜》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音乐性,如使用“银筝画鼓”、“翠眉檀板”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与审美价值。
  • 情感表达:钱谦益在这首词中不仅描述了具体的游宴场景,还抒发了复杂的情感体验。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由外及内的深刻情感变化。特别是在“天上霰裳,人閒桂树”一句中,透露出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永遇乐·十七夜》作为一首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体现了词这种文体的多样性,还展示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文学评论家对《永遇乐·十七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1. 历史意义
  • 反映时代:通过对《永遇乐·十七夜》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风貌,以及这一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 传承文化:该词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作用。它不仅丰富了中国诗词的艺术宝库,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永遇乐·十七夜》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词作,也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和文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源。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