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子罕篇 · 第三章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介绍

《论语·子罕篇》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之一,主要涵盖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以及一些孔子的具体活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一文学作品:

  1. 内容概述
  • 本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评论以及孔子的某些具体活动。
  • 孔子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其重视仁德和天命。他很少谈论利益,但肯定天命和仁德的价值,认为这两者是人生的重要准则。
  1. 核心思想
  • 孔子在本章中表达了对天命的重视,他认为天命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应当顺应天意,行善积德。他强调通过道德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对于仁德,他不仅提倡,而且身体力行。孔子视仁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认为只有具备了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1. 历史影响
  • 《子罕篇》作为《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孔子关于道德、政治和教育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的一些言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影响了后世的道德教育和哲学思考。
  1. 文学价值
  • 《子罕篇》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 阅读建议
  • 在阅读《子罕篇》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注意把握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这对于现代人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交往中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子罕篇》作为《论语》中的一章,不仅仅是对孔子思想的记述,更是一部蕴含丰富道德智慧和哲学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孔子的言行展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注解

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纯:丝绸,黑色的丝。

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