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子罕篇 · 第五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另一译法】

孔子被匡地的民众所拘禁。他说:“周文王既然已经不在了,一切礼乐制度、人群大道不都在我这里吗?天意若要毁灭这些,那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天意若未要毁灭这些,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呀?”

介绍

《论语·子罕篇》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学问传承以及对待困难的态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其中,《子罕篇》收录了孔子关于仁、礼、智、信等重要概念的言论,展现了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教育思想。而《论语·子罕篇》第五章,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形式,深刻阐释了他的教学理念和处世原则。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思想,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注解

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