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饮酒七首 其五

孤生践骇机,薄命轻秋豪。
天地为洪垆,燎此一牛毛。
流言浮巨石,积毁销脂膏。
自分老头颅,卼臲寄欧刀。
介恃圣明主,奉身归蓬蒿。
自玆保两手,安稳持霜螯。
何以明君恩,瓦盆倾浊醪。
一斟又一酌,载咏康衢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朝诗人元好问的《后饮酒七首 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歌,通过描绘诗人在自然中悠然自得的状态,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对超然物外的向往。以下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时代与作者:这首诗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大约是在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此时正值东晋灭亡前夕,元好问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 创作动机:诗人可能面临社会变迁和个人境遇的变动,因此借助酒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态度,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越。
  1. 诗歌原文
    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
    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
    酒如以人废,美禄何负焉。
    我爱靖节翁,于酒得其天。
    庞通何物人?亦复为陶然。
    兼忘物与我,更觉此翁贤。

  2. 诗歌解析

  • “饮人不饮酒,正自可饮泉”: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认为不必刻意去追求饮酒的乐趣,只要能够享受自然之美,就已足够。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内心的宁静胜过外在的行为,即心静自然凉。
  • “饮酒不饮人,屠沽从击鲜”:进一步指出了诗人对于物质欲望的淡薄。他宁愿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也不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这体现了诗人的清高和超脱。
  • “酒如以人废,美禄何负焉”: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看淡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因为饮酒而荒废了事业,那么所获得的名誉和财富又有何意义呢。
  • “我爱靖节翁,于酒得其天”:诗人特别提到了陶渊明(靖节翁)的故事,以此来表达对陶渊明那种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生活的赞赏。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陶渊明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境界。
  • “庞通何物人?亦复为陶然”:这里的庞通可能是诗人虚构的人物或比喻,用来反问世人为何要追逐名利。诗人通过这个提问,传达了一种对于功名利禄的批判态度,并以此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 “兼忘物与我,更觉此翁贤”: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观点,即将外物的忘却视为一种智慧的表现。同时,这种忘却也使得诗人更加欣赏和理解那位隐逸的高人。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向往和对名利看淡的人生态度。通过对饮酒行为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和深邃哲理。
  • 艺术表现: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精神追求。
  • 哲理思考:诗歌中的许多句子都涉及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取向,如“此中有真意”、“心远地自偏”等,这些哲理性的语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内涵,也为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 文化价值:这首诗反映了金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同时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

元好问的《后饮酒七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幅描绘心灵风景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