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

早知奄忽石麟徂,抱送何烦孔释俱。
七岁已看过顶蠹,九龄那得到扬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是一首七言古诗,由清代诗人钱谦益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儿子早逝的悲痛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担忧。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背景:钱谦益(1668年-1744年),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石帆等,浙江嘉兴人,清朝文学家,官至礼部侍郎,谥文敏。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除了文学成就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鉴赏家。在文学上,他的《柳如是别传》、《投笔集》等著作,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钱谦益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评价,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内容:诗中所述“桂殇”,即指以桂木制作的棺材葬其子佛日,因其名中有“桂”字,故称桂兄。诗中通过描绘丧子的悲痛场景,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展现了钱谦益深沉的父爱和对家族命运的忧虑。此诗体现了钱谦益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
  3. 艺术特色:钱谦益的诗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流畅自然,感情真挚流露。他在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银轮丹桂翦枝枝”等,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并增强了感染力。此外,钱谦益还擅长使用对比手法,如将生死、哀乐等对立的情感巧妙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这首‘桂殇四十五首 其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记录了钱谦益个人的悲痛经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生死、命运的普遍态度。通过阅读和研究这样的作品,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文化与情感的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