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民

闭门且避事,省尔穷民钱。
莫憾居官懒,妻孥望尔还。
仓中无一粒,比日断晨烟。
侬自甘心饿,娇儿两泪涟。
肝肠痛碎绝,中夜不能眠。
望尔觅升斗,忽闻讼狱牵。
哀哉饥欲死,尚逞尔轻獧。
健讼因亡产,饥寒犹不悛。
痛儿兼痛尔,无食谁为怜。
挖蕨奴甘去,尔回种麦田。
强如罗鼠雀,枵腹与人喧。
安分救儿女,空中自有天。
莫生狂荡想,官府自周全。
万一无生路,清贫赴九泉。
我今歌且泣,劝尔此长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民》是一部清代的诗词作品,由著名诗人于成龙创作。这首诗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于成龙:字启泰,号春帆,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以其清廉和政绩著称。他曾任江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致力于治理国家的同时也关心民生,提倡节俭和反对奢侈浪费。
  1. 诗词原文
  • 原文:《劝民节俭歌》,皇帝二十一载秋,海宇乂安平寇孽。江南连岁困兵荒,喜今丰稔民乐业。我适奉命制两江,亿万生灵如保赤。念尔吴风尚奢靡,罔知爱养与。
  • 大意:诗中描述了国家安定和平的盛世景象,以及在连续战争和经济困难之后,人民生活的好转。作者表达了对民间奢侈风气的担忧,并号召人们珍惜资源,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
  1. 诗词赏析
  • 主题思想:诗歌的核心是倡导节俭的生活态度。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作者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和平,避免奢侈浪费,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 艺术手法: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情感真挚而深刻。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诗词影响
  • 历史地位:《劝民》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影响力深远。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 后世影响:这首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后人多次引用,成为倡导节约、反对奢侈的典型例子,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诗词背景
  •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清初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的背景下创作的。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创作了这首劝民之作。
  • 时代特点: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如官场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些因素为于成龙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诗词注释
  • 原文注释:这首诗共有五节,每节都有相应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
  • 译文翻译:这首诗的翻译版本可以在多个网站找到,包括“每日诗词”,其中包含了详细的翻译和注释,方便读者学习和研究。
  1. 诗词鉴赏
  • 鉴赏要点:鉴赏这首诗时,可以从语言风格、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入手。例如,诗中的用词精准,意境开阔,情感真挚,这些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 鉴赏方法:可以通过朗读诗歌来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感;也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象征等手法,来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
  1. 诗词创作背景
  • 背景描述:这首诗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当时清朝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因此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于勤俭和自足的重视。
  • 时代意义: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物质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资源,过一种简朴而有意义的生活。

《劝民》不仅展示了于成龙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作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