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十八

忠驱义感国恩赊,板荡凭将赤手遮。
星散诸侯屯渤海,飙回子弟走长沙。
神看玉玺归新代,天任铜人别故家。
迟暮自怜长塌翼,垂杨古道数昏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十八》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的作品,该诗作于康熙二年冬天(1663年),是他撒手人寰前的绝笔。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诗歌背景与创作动机
  • 创作时间:钱谦益在康熙二年的冬天写下了这组《病榻消寒杂咏》,这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体现了他晚年的思想和情感。
  • 创作动机:诗中的“忠驱义感国恩赊”反映了他对国家忠诚与民族大义的感慨。同时,“迟暮自怜长塌翼”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终结的悲凉感怀。
  1. 诗歌主题与内容解读
  • 忠君爱国:诗中多次提及对国家的忠心和对君主的忠诚,如“神看玉玺归新代”暗示了对新王朝的期待和祝福。
  • 政治变迁:诗中也涉及政治斗争,如“板荡凭将赤手遮”可能指的是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保护自己和国家的行为。
  • 个人遭遇: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如“星散诸侯屯渤海”,“飙回子弟走长沙”,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以及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1.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
  • 排律形式:《病榻消寒杂咏》采用排律的形式,每句字数相同,音韵和谐,展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 象征与暗喻: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暗喻,如“垂杨古道数昏鸦”可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时光的流逝。
  • 情感深沉:钱谦益作为一位文人,他的诗歌往往感情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他的情感世界。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成就:钱谦益的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是研究明清之际文学的重要资料。
  • 思想启示:通过解读这首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它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 其十八》不仅是钱谦益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研究明清之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钱谦益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还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文化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