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 雁字

紫塞雁,望南飞。
写乌丝。
一画破。
八分齐。
鹤衔书,鹅换帖,不如伊。
征戍客,寄相思。
却无题。
荡子妇,夜眠迟。
惊回头,仿佛见,那人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字令·雁字》是明末清初诗人尤侗创作的一首词,其内容丰富,情感深沉,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紫塞雁,望南飞。
    写乌丝。一画破。八分齐。
    鹤衔书,鹅换帖,不如伊。
    征戍客,寄相思。却无题。
    荡子妇,夜眠迟。惊回头,仿佛见,那人儿。

  2. 诗歌赏析

  • 意象选择:《三字令》是一种特殊的诗词形式,通常由三句组成,每句都包含三个关键字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形式使得诗歌具有高度的凝炼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意境。在《雁字》中,“紫塞雁”选取了边塞作为背景,而“南飞”则表达了雁群向南方迁徙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挂念与期盼。
  • 情感表达:诗中的“写乌丝”与“鹤衔书,鹅换帖”,分别描绘了书写和传递书信的场景,这既反映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表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相互交流、传递消息的社交方式。
  • 结构安排: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每个词语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紫塞雁”到“仿佛见,那人儿”,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间情感的描绘,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思念。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尤侗生活在明末至清初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时期。尤侗本人也曾参与过抗清活动,因此他的作品中难免流露出一些悲壮或忧国忧民的情感色彩。
  • 个人经历:尤侗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戏曲家。他在康熙年间曾担任翰林院检讨等职务,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这样的经历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也可能在他的诗词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1. 主题思想
  • 思乡之情:《三字令·雁字》通过描写雁南飞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怀念。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像雁南飞这样的现象,更是触动了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 孤独与寂寞:在诗中,“征戍客”形象地描绘了在外为官或征战的人们,他们远离家乡,面临着孤独和寂寞的生活。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上,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尤侗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理解以及对他人处境的同情。
  1. 艺术特点
  • 精炼的语言:尤侗在《雁字》中使用的词汇极为简练,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意义。例如,“征戍客”直接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处境,而“却无题”则暗示了诗人对此情境的无奈与困惑。
  • 鲜明的对比:诗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得当,如“写乌丝”和“鹤衔书,鹅换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代表了书写、传递信息的活动,后者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除了以上内容,在深入探讨《三字令·雁字》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 研究尤侗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整体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
  • 注意诗中的用典和隐喻,这些元素往往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深度。
  • 思考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词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
  • 探讨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变迁。

《三字令·雁字》不仅展示了尤侗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感情,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追求和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