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章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後,我就不愿意看了。」

介绍

“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章”是《论语》中的一段内容。它出自孔子对季氏舞八佾的批评,强调了仁德和礼仪的重要性。以下是关于这一章节的介绍:

  1. 原文节选
    孔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 原文翻译
    孔子说:“八佾舞于庭院之中,这是可以忍受的,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三家贵族使用祭祀用的乐舞来撤除祭品。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为什么取用这些乐舞在三家的厅堂上?”
  3. 孔子思想
    这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对于礼制的看重,他批评季氏舞用的八佾(一种古代舞蹈形式),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逾越了礼仪的界限。孔子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秩序的重视。他认为,如果人们不具有仁德之心,那么无论多么华丽的礼仪都是无意义的。
  4. 社会影响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者将这一观念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的基础。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家族和国家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孔子的言论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同时,孔子的思想也启发了后世许多文化作品的创作,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
  5. 文化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章”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礼乐文化的尊重和推崇。此外,该章节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道德教育和治国理念的重视。
  6. 现代应用
    在今天,孔子的这段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礼仪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道德原则——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仍然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的思想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章”不仅是一段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艺术价值,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提升个人修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注解

禘(dì):古代衹有天子纔可以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祖典礼。

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