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野凉沙扑马飞,孟冬绝塞已风威。
王程中夜鱼河宿,客路冲寒虎节归。
边月黑时防失道,胡霜白处欲侵衣。
南州此夕微暄暖,灭烛听鸿坐竹扉。
十月初六发榆中夜抵鱼河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初六发榆中夜抵鱼河驿》是董文骥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明朝末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体现了诗人对边塞风光与生活琐事的独特感悟。
董文骥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字玉虬,号云和、易农。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其对国事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追求。他以敢于直言著称,顺治六年进士及第,曾官御史,后因故被调往甘肃陇右道任职。这样的背景为董文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诗歌既有深沉的感慨,也有壮阔的意境。
《十月初六发榆中夜抵鱼河驿》作为董文骥的作品之一,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振野凉沙扑马飞,孟冬绝塞已风威”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寒冷而荒凉的边塞景象。紧接着,“王程中夜鱼河宿,客路冲寒虎节归”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深夜抵达驿站,感受到的冷风刺骨以及旅途艰辛。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寂而又坚韧的氛围。
“边月黑时防失道,胡霜白处欲侵衣”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艰难与危险。诗人不仅描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担忧与不安。“南州此夕微暄暖,灭烛听鸿坐竹扉”则转入了较为宁静的夜晚,诗人点出了虽然身处寒冷之地,但内心并不孤单,有鸿雁的叫声相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诗意。
《十月初六发榆中夜抵鱼河驿》是董文骥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其对边塞生活独特体验与深刻思考的佳作,它不仅是董文骥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也是研究明清时期文人心态与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