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行将尽,节序逼清明。
昨朝骑马西舍,春酒醉宜城。
芳草争青南陌,燕子初来华屋,此处幸无兵。
绝裾思往事,老去泪纵横。
平阳阪,汾水驿,铁戈声。
归来千里旅榇,有子愧成名。
屈指近当寒食,也插新坟杨柳,杜宇血三更。
翘首禹山道,肠断若为情。
水调歌头 清明(壬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清明(壬午)”是一首由王翃创作的文学作品,该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描绘。
这首词作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当时王翃作为进士进入仕途后,因参军事而多次参与战争,并因此被免官。入清后,他历任贵州巡抚、按察使等职,最后因直言进谏被洪承畴所召用,但不久因病去世。在这首诗中,王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他的生平经历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慨。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首先,它的结构紧凑,语言精炼,情感真挚。其次,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的寓意。此外,它还体现了王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王翃的《水调歌头 清明(壬午)》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更是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的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