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簟隔花凉,双燕催人起。
香径秋波瞥地生,绿皱眉峰底。
咫尺对芙蓉,未许鸳鸯倚。
若问从今闷若何,心在重门里。
卜算子 偶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卜算子·偶见》是明朝诗人曹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还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以下是对《卜算子·偶见》的详细介绍:
创作背景:《卜算子·偶见》是明朝诗人曹溶的作品。曹溶,字鉴躬,号秋岳、倦圃,浙江秀水人,是明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历任户部侍郎等职。其诗作以豪放著称,擅长金石书画,有《静惕堂诗集》等传世。
文学价值:《卜算子·偶见》是一篇充满艺术魅力的词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清高。例如,“孤簟隔花凉,双燕催人起”一句,通过簟席和飞燕的形象,传达出一种凉爽而孤独的氛围。词中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绿皱眉峰底”,既形容了芙蓉的娇美,也隐喻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郁。
情感表达:在《卜算子·偶见》中,曹溶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他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描绘上,还体现在词的整体氛围中。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态。
文化内涵:《卜算子·偶见》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明朝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评。
《卜算子·偶见》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明代诗人曹溶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审美情趣及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