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寺 其三

崖阴积雪深,山路不盈尺。
明月逐游人,杖藜过绝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平寺其三》是清代张书绅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天平山景色的描绘,抒发了游览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张书绅生活在清代,字惟深,号东园,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风光、表达个人情感见长。在《游天平寺其三》这首诗中,张书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将天平山的雪景和山路写得栩栩如生。
  2. 诗歌原文:崖阴积雪深,山路不盈尺。明月逐游人,杖藜过绝壁。
  3. 诗句赏析:《游天平寺其三》中的“崖阴积雪深,山路不盈尺”描绘了天平山冬日的景象,山崖上的积雪深厚而覆盖着整个山路,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险峻的视觉效果。“明月逐游人,杖藜过绝壁”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月光照耀下,独自行走在陡峭绝壁之上的情景。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天平山的自然美,也展示了诗人孤独但坚定的登山体验。
  4. 艺术手法:整首诗采用了白描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景象,没有过多的修饰词,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同时,诗中使用了“明月”、“杖藜”等意象,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度。
  5. 情感表达: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攀登过程中,诗人体会到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这种从自然中汲取的力量,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6. 文化背景:天平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游览之地。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留下赞美天平山的诗句。这样的文化底蕴为张书绅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能够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游天平寺其三》作为张书绅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对于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与欣赏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