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吴梅村先生

盐官留滞叹蹉跎,遗老飘零事若何?
万里烽烟横塞雁,五都荆棘没铜驼。
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
闻道子山消息在,白头红豆只悲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吴梅村先生》是明代末年诗人冒襄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友人吴梅村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冒襄,字辟疆,明末清初江南如皋人,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归德侯朝宗并称为“四公子”。冒襄在入清后仍保持文人本色,不受清廷征召。
  1. 诗歌原文
    盐官留滞叹蹉跎,遗老飘零事若何?
    万里烽烟横塞雁,五都荆棘没铜驼。
    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
    闻道子山消息在,白头红豆只悲歌。

  2. 诗歌赏析

  • 首联“盐官留滞叹蹉跎,遗老飘零事若何”:诗人在盐官留下了,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却无所作为,形容自己像遗老一样飘零失所。
  • 颈联“万里烽烟横塞雁,五都荆棘没铜驼”:这里描绘了边塞的紧张局势和京城的荒凉景象,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及个人的孤独感。
  • 尾联“遥瞻吴苑乡关隔,近接邗江涕泪多”:诗人遥望着故国(吴地),感到故乡之门被隔离;又紧邻着邗江,泪水难以抑制,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 最后两句“闻道子山消息在,白头红豆只悲歌”:诗人听说好友吴梅村的消息,内心充满悲戚。用白头和红豆比喻自己的愁绪和哀歌,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无奈。
  1. 创作背景
  • 冒襄在清朝建立后,曾一度接受过清廷的邀请,但出于对故国的热爱和对清政府政策的担忧,他最终没有加入清廷。这种立场使得他在清朝初年的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状态,同时也影响了他对个人命运的看法。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过去时代的怀念以及对新政权的批判情绪,这也是《寄吴梅村先生》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1. 作品鉴赏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通过对比和象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艺术特色: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背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 历史影响:尽管冒襄生活在清朝,但他的作品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寄吴梅村先生》不仅是冒襄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朝末年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命运的抉择。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