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 第一章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介绍
《中庸》(英文名:Mencius,也称为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是中国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孙子孔伋所著。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政治和哲学的深刻见解。
《中庸》第一章的标题是“天命之谓性”,其中提到了天命、人性、仁义等概念。以下是该章节的内容概述:
天命与人性: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天命)是善良和仁爱的,但人们可能会因为后天环境和个人选择而失去这种本性。
仁义为美:在《中庸》中,孔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指导原则。他提倡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个人的德行。
中庸之道: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即既不过分也不不足,恰到好处的平衡。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和处世方式,能够带来和谐与幸福。
礼的重要性:《中庸》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包括礼仪、礼节和仪式等方面。他认为,遵守礼仪是社会和谐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教育的价值:孔子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道德修养和知识传播。
君子的理想:在《中庸》中,孔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君子形象,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中庸》第一章的这些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政治思想以及道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孔子本人的思想,也体现了儒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